如果必須有個選擇的話,為什麼使用小密圈而不是微信群?
從資訊組織的角度看,小密圈的資訊是圍繞話題( topic )組織的。同樣如果有 500 人在微信群裡,會產生很多無序的資訊噪音,但小密圈裡就不會。因為閒聊的資訊彼此接不上話。
小密圈的資訊可以沉澱下來,可以有效的二次組織,而微信群以及 qq 群目前要做到這一點還很費事。小密圈的產品形態,介於論www.cppcns.com壇和群之間,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,至少目前是這樣。
我為什麼開小密圈?只是為了賺錢?有個 5000 好友的朋友圈還不夠嗎?朋友圈有的時候你不好意思發太多資訊,對別人是一種干擾和冒犯。我這樣喜歡發資訊的,一天下來可能要發十幾條,有些人根本受不了。再說,受眾也不一樣,比如自己的家人和朋友,他們不想看到你整天嘮嘮叨叨的說什麼產品感悟。
我的一個思考是,微信群是否可以引入類似話題/線索( thread )的機制,比如參考 slack 的某些特性?為什麼不用 slack 呢?使用者使用門檻太高。
我並不喜歡別人來我群里拉人。原因很簡單,這類資訊是噪音。與之類似的是,進來找同類的,「有杭州做電商的人嗎?」「有沒有做醫療的?」 類似這樣的資訊都會刪掉。
資訊必須降噪。
無用的資訊刪掉。不用擔心損傷使用者積極性。恰恰想法,有些過於話嘮的使用者,積極性必須適當遏制一下。否則,對其他人是干擾。
對好的內容,認真寫的內容,我會直接讚賞。
形成良性的迴圈。但也看到有使用者把一條資訊貼到好幾個小密圈裡,這樣不好,沒必要這樣做。一般不vitgz節制的複製資訊過啦,我會刪掉。
如果開了個小密圈,不好意思收費的話,當然可以設定不收費。
如果收費,建議考慮清楚,自己是否有長期的興趣執行這個東西。現在能看到一部分圈主已經沒耐心運營了,使用者心裡會對你的信任減分。
有很多場景和需求適合用小密圈來做。必須,www.cppcns.com產品經理手機使用者反饋,留個小程式設計客棧密圈***,使用者掃進來發資訊然後整理一下即可。比如,客服需求,不緊迫的資訊,讓使用者在小密圈裡吐槽即可。
招聘也適合通過小密圈來做。
使用者上傳檔案很方便。檔案許可權控制如果可以靈活一點,就非常適合用來收集簡歷。
希望這些想法對你有參考價值。
作者: fenng
**:***:小道訊息
本文標題: 小密圈,也許比微信群更適合做社群
本文地址: /news/exp/61678.html